或許因為相隔太近,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沙巴卻常常被人遺忘。這里是一處被低估的目的地,唯有經歷過,才能理解“沙巴令人來了便不想走”的真諦。碧綠清澈的海水宛若翡翠,海上落日浸透了半扇天空,森林動物稀奇古怪的逗笑模樣,當地人與世無爭的純凈笑容與眼神,吱呀旋轉的老式吊扇下華人熟悉的鄉音……一切都讓人魂牽夢縈,恨不能即刻前往,難怪有人稱它為夢開始的地方。
文:喻添舊
想要沙巴的路線攻略,關注鳳凰旅游微信(travel_ifeng),回復“沙巴”即可收取。
沙巴
“山打根碼頭躺在我的腳下。清晨,灣里的水一動不動,平坦湛藍,像明信片上的圖畫。唐人街的屋頂在陽光下紅得耀眼,分散在海里的蘑菇島,那么小,那么完美,似乎可以抓起一個直接寄回家,標注為‘來自婆羅洲的問候’。”
沙巴,位于馬來西亞最東端,與友鄰菲律賓相比,太平洋的風似乎從不眷顧此處,它通常在吹過蘇祿群島后向北轉頭,使這片龐大的島嶼免遭臺風侵擾。
沙巴
當年,美國作家艾格尼斯·凱斯(Agnes Keith)嫁給大英帝國北婆羅洲林業長官后,隨夫遠行至此,在這片寧靜的天堂里,她沐浴于炙熱而蔚藍的大水中,流連在南洋諸島的藍天,也曾深入土著居住的險峻叢林里探險……沙巴的一切:陽光沙灘、叢林冒險、土著秘聞,被艾格尼斯以細膩的筆調匯集于《風下之鄉》,也印刻進世人的腦海中。
沙巴
在我看來,這里不但是“風下之鄉”,也是“云端之境”。從飛機上看,沙巴像極了童話世界里的云國邊境線,讓人想跳上云去睡一個下午。神山基納巴魯峰在云朵中若隱若現,我常常感慨,在這樣的仙境之中,人都忘了時間,壽命可能也就自然變長了吧——或許長到像原始森林一樣,從古到今。
沙巴
| 沙巴慢生活 那么小又那么大
在馬來西亞聯邦建立之前的悠長歲月里,沙巴始終是一片神秘的土地,熱帶雨林覆蓋著婆羅洲北部的沿海低洼地帶。事實上,從由20世紀初期照片印成的明信片可以看到,那時候的沙巴仍然由木屋、河道和森林組合構成,而現在許多地方都已經被城市取代了。
沙巴
其中一座城市就是哥打基納巴魯(Kota Kinabalu,簡稱KK)。在馬來語里,Kota是城市的意思,Kinabalu是神居住的地方,由基納巴魯峰命名的沙巴首府,即神山之城KK。而因為曾經的木屋老城常遭火災,當地人也管這里叫Api-Api,馬來語為“火”,華人習慣將它音譯成“亞庇”。要是不說你可能想象不到,這座始于殖民時期的袖珍小城市,竟然是進入沙巴乃至婆羅洲的空港門戶。
哥打基納巴魯
哥打基納巴魯有著典型的慢節奏生活,不知是否受此影響,當地不少酒店要到下午三點才允許辦理入住。由此,便有了大把時間可以悠然自得地游覽整座城市。當然,記得放滿你的腳步,因為我在進入酒店之前,就已經逛了掛滿沙灘拖鞋的購物中心,在禁止鴨舌帽和摩托頭盔進入的便利店里買到馬來西亞版可口可樂,吃了兩頓飯,步行走完了半座城。若是不算上需要乘車到達的神山基納巴魯峰、周邊海島和郊區叢林,這座文化混雜的城市真的已經被我看過了大半。
哥打基納巴魯
按照當地向導的描述:“我們的城市哥打基納巴魯啊,有那么那么大……”她把手臂張開,在身體兩側慢慢畫一個圈,最后將手收在一起,團成一個團。“對!就只有這么大而已。”她為自己精巧的笑話感到開心。
哥打基納巴魯
如果還要再具體一些,爬上哥打基納巴魯市的山丘頂端,用一支14毫米的廣角鏡頭,幾乎可以把KK完整地記錄下來。從古老繁茂的熱帶雨林,到布滿低矮民房的擁擠老城區,再到聳立著觀海酒店的繁華街道,KK僅僅跨越了十幾公里。這座城市的體量就是如此之小,但是它又很大,城市角落里散布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,走在其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容納了多樣文化的哥打基納巴魯市的豐富,要是精細地逛起來,便要不由感慨這座城市原來那么大。
哥打基納巴魯
| 沙巴3日游,詳細行程請后臺回復“沙巴”
DAY1:飛往沙巴,直達哥打基納巴魯——水上清真寺——普陀寺
DAY2:馬努干島——菲律賓市場——夜市榴蓮宋
DAY3:從哥打基納巴魯前往山打根,游覽水上屋——普濟寺——西比洛紅毛猩猩康復中心——拉卜灣象鼻猴保護區——返航